據現有資料記載,湖南人中最早玩洋玩具的,可能是曾國藩的后人。
?
(資料圖片)
?
【中外玩具禮品網】一張廢棄的煙盒紙可折成油板,幾塊爛磚頭可立成投擲的跪碑,一點碎布一塊銅板便可飛舞腳上成為毽子。
全世界所有孩子,都在玩具中快樂長大,即使物質匱乏。
然而,中國現代意義的幼兒教育卻從西方舶來。
近代教育史上,西方曾發生過一次“童年革命”。這場革命“摧毀了成人優越論,把早期教育從‘以成人為中心’轉化為‘以孩子為中心’”,落實到玩具上,“將玩看作一種教育,把知識融化在娛樂當中,這是中國教育過去所缺乏的東西”。當晚清,洋玩具進入中國內陸腹地的長沙,長沙的日常生活也正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轉型。
據現有資料記載,湖南人中最早玩洋玩具的,可能是曾國藩的后人。《曾紀芬自訂年譜》提到,光緒十三年(1887)曾國藩8歲的孫子曾廣錫已擁有一輛兒童三輪腳踏車。曾廣錫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曾紀澤之子。
據劉善齡《西洋風》一書記載:光緒二十九年(1903),清政府頒定《蒙養院章程》,我國正式有了幼稚園教育。最初幼稚園辦學方法皆從日本照搬而來,幼稚園的玩具,也譯作“恩物”。
隨后,長沙城坡子街火宮殿南面的糧道街興辦湖南的第一家幼稚園,即湖南蒙養院。
光緒三十一年(1905)《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》稱:“幼稚園恩物之類,為德人苦汝皮氏(今譯作福祿貝爾,為德著名幼兒教育家)所造”,“日本用恩物仿自泰西(即歐美諸國),初止10余種,更變化為20種,不能盡教,擇其最開發心思者11種教之。”
湖南蒙養院所選擇的11種恩物(即洋玩具)中有積木,當年稱為“按圖堆積各種屋宇、坊表、舟車、橋梁之形”之“木積”;還有用木板排配各種器物的“板排”、用竹簽排出字形的“箸排”,以及各種紙工游戲。
中國最早最全面記錄西洋玩具的是張德彝。張德彝于同治七年(1868)寫有《歐美玩游記》。該書記錄了歐洲的兒童玩具自行車,倫敦出售的玩具火車,巴黎游樂場中的旋轉木馬、蕩船,美國小孩玩的玻璃彈珠,后來玻璃彈珠廣泛流行于中國。張還寫到氫氣球:“有售紅皮球者,大者如瓜,小者如桃,下系長線,自行上升,有時風吹線斷,則飄宕入云,不知所之矣。”至上世紀20年代,以上西洋玩具均已在中國腹地長沙出現。(編輯:小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