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來,實體書店賣書,瞄上了盲盒的玩法。“世界讀書日”之際,珠海的無界書店推出“無界盲選”,讀者根據關鍵詞“童書”“文學”“社科”“隨機”來選擇。每個盲盒定價從59元到99元不等,裝著不少于兩本推選書籍。這一天,包頭市新華書店也推出了“新華盲盒”活動,主打近期新華書店的暢銷書。(5月6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從“圖書外賣”到“書店盲盒”,實體書書店為了生存,紛紛推出了新的玩法。通過搭線“盲盒經濟”,將原本單調乏味的選書過程,升級為抽獎式的購書體驗,無疑是一類促進圖書銷售的好措施。事實上,也不乏媒體和讀者看好它的營銷模式。然而,“書店盲盒”雖能促進銷售,可難以促進閱讀,其后續發展的潛力需要進一步挖掘。
盲盒玩具以Molly、潘神等新奇玩具為載體,能滿足消費者的占有欲、收集欲、獵奇心理、上癮心理、追逐流行的心態等等,因此成為了一類持續流行的事物。用約翰?費斯克(John Fiske)的大眾文化觀看,火熱的“盲盒文化”是大眾文化癡迷行為的產物,受羊群效應的驅使,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。
相比之下,現今的“書店盲盒”,缺乏系列化的可供收集的圖書,變現的渠道較為狹窄,難以滿足消費者的收藏心態。加之,沒有集中交流的圈子,社交屬性不足,形成群聚效應的空間不大。說到底,“書店盲盒”僅僅能滿足部分消費者的獵奇心理,當消費者拆開書籍之后,購書體驗也就消失了。“書店盲盒”持續走紅的幾率不高。
根據京東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《2019圖書閱讀報告》顯示,國民閱讀重“實用”輕“休閑”。換而言之,大眾選書購書的“風格化”明顯,目的性較強。“書店盲盒”能給讀者帶來隨機化的購書體驗,可買到的書若不感興趣,閱讀價值也就消失了,消費者盲盒購書之后難免束之高閣。
書籍畢竟不是玩具,不能長期在手中把玩,折舊率高。書是用來讀的,把閱讀體驗當成“薛定諤的貓”,當讀者拆開封皮的一刻,讀書的欲望也會因為失望而所有折損。“書店盲盒”若不能確保圖書于消費者的閱讀價值,脫離了“閱讀促進銷售”的思維,可能會阻礙“書店盲盒”及“大眾閱讀”的深入發展,最后往往是曇花一現。
圖書銷售用盲盒的玩法是可行的,關鍵在于如何拓展讀者的閱讀體驗。實體書店一方面需要精準地挖掘讀者的閱讀需求,將“全隨機化購書”轉變為“半隨機化”購書,充分提高“定制”盲盒的閱讀率。另一方面,還需要深入挖掘圖書的收藏價值,通過作者簽名、定制封皮、專屬簽章、限量銷售等方式,激發讀者的收集欲望。
“書店盲盒”是提高圖書銷售的一類新模式。若想確保其能充分發揮作用,還需要更豐富和創新的方法刺激提高讀者的消費體驗。